截至2024年11月底,北京全市电梯保有量突破31.6万台,其中使用15年以上的居民住宅老旧电梯达到4.5万台,居全国之首。
北京市电梯商会秘书长、高级工程师宋业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北京是全国最早进入电梯更新改造周期的城市,这两年进入“更新高峰期”。2024年发布的《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检验、检测的通知》与《住宅老旧电梯应急更换程序指引》,对北京电梯换新有很好的推动作用。而对于多区启动的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换电梯的尝试,宋业峰建议,要分出“梯度”,优先用于产权单位复杂、资金落实确实有困难的住宅老旧电梯。
释疑
为什么“15年”是电梯老旧的门槛?
宋业峰介绍,北京是全国最早安装电梯的城市之一,自然也最早迎来住宅电梯的老龄化,“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北京运行的那些老电梯大多都是1998年之后的了,更早一批在2001年左右已经更换过一次。”
“北京是全国最早进入电梯更新改造周期的城市。电梯其实和人一样,步入老龄后,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维护和保养,才能更长寿。”宋业峰说,电梯属于特种设备,安全运行涉及三方,即乘客、维保单位、使用管理单位,其中使用管理单位一般是物业。
为什么“15年”是电梯老旧的门槛?宋业峰表示,“15年”老旧年限的设定,其实是属于一个行业概念。比如2001年北京曾发过一个住宅电梯报废管理问题的通知,其中规定没有备用电梯的使用时间超15年以上电梯要“报废”;如果是双梯运行,早晚高峰有备用电梯,则可延续至18年。通知虽然不再施行,但“15年”由此成为老旧电梯的一个判定门槛,“北京还曾明确住宅电梯需要3年一次中修,5年一次大修。大修超过三次,再大修的意义其实就不大了,核算起来也是15年。”此外,电梯和手机一样,在发展初期更新迭代速度比较快。一些老楼采用老型号的电梯,使用多年出现故障后,很难再找到“原厂件”,那么“替代件”的品质也成为影响老电梯性能的一个因素。
难点
老旧电梯更新面临资金等三大挑战
老旧电梯面临的问题包括故障率高、频繁停运、安全系数下降,到达使用年限后,还是要及时更换。“不过,居民可以放心的是,目前,大多数电梯在更新改造之前,运行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,维保过程中如果发现电梯存在重大安全风险,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会按规定及时叫停。”宋业峰表示。
宋业峰说,电梯更新改造其实包括多种方式,旧梯完全拆除换新和保留部件旧梯更新是当前比较普遍的更新途径。其中,保留部件旧梯更新改造,是指在安全评估之后,根据改造方案可以保留导轨、轿厢、小门套等部件,更换电气设备等其他部分,继而达到准新梯的效果。
当前,北京老旧电梯换新有哪些难点?宋业峰认为,老电梯更新主要面临三大困境。一是资金问题。二是涉及多产权单位。三是居民意见不统一,毕竟涉及真金白银,有人想“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有人想直接换新,不同业主有不同考量,“其实现在电梯换新技术已经很成熟,即便是复杂、老旧的作业环境,技术上也没有任何问题。”
破解
急需换新梯可不用“双2/3”业主同意
对于如何破题,宋业峰介绍,这两年,北京进入“电梯更新高峰期”,解决老旧电梯换新难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,包括动用公维资金、居民自筹资金、物业垫付资金、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,尤其是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,解决了一些老电梯换新的资金难题。总体来看,目前比较成功的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案例,都是各级政府、业委会、物业、施工单位等群策群力的结果。
“但以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例,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,未来还是建议分出‘梯度’,优先用于涉及多产权单位、资金确实有困难的单位产权房,这部分小区电梯维修费用全部由超长期国债来解决。有剩余的情况下,再考虑第二梯度,比如,有公维资金但是难启用等情况。”
在住宅电梯精细维护保养方面,北京也在不断探索。宋业峰介绍,2024年4月,《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检验、检测的通知》开始实施,“这个政策实施之前,电梯每年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检查,也就是政府部门强制检查。政策落地后,还强化了电梯使用主体的自行检查,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,新添了市场行为,相当于给电梯体检上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保险。”
此外,对于急需换新的住宅老电梯,2024年9月9日,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《住宅老旧电梯应急更换程序指引》明确,如果电梯出现了检验不合格的严重事故隐患,可以不用“双2/3”的业主同意,直接走应急更换提取专项维修资金的程序。宋业峰表示,北京市电梯商会可以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提供免费咨询服务。
探索
培育全包式服务电梯使用管理经营主体
老电梯维保,未来还有没有新思路?
宋业峰提到,目前一些地方在探索老电梯维保新模式,比如给电梯上保险,但这种模式在北京尚未大范围推广,可行性还在持续试探过程中。
宋业峰还介绍,2023年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《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提出了“专业电梯使用管理主体”概念。即试点建立住宅领域专业电梯使用管理新模式,培育包含电梯使用管理、维护保养、自行检测等全包式服务的电梯使用管理经营主体,促进专业化、规模化、长期化运营,破解住宅电梯市场短期博弈困境,有效落实电梯安全管理主体责任。“如果落实,即有望实现电梯行业领域的‘长期主义’。这个使用管理主体在市场化的同时,还应涵盖国有股份,就像是保险领域常说的‘保险再保险’这个概念。”